宜阳(宜阳天气)

非常感谢大家对宜阳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文章目录列表:

1.秦国攻打宜阳为什么能够成功?
2.洛阳到宜阳多少公里
3.宜阳县历史名人
4.河南宜阳在哪

宜阳(宜阳天气)

秦国攻打宜阳为什么能够成功?

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秦国逐渐强大最后一统华夏的过程,从秦献公嬴师隰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

何也?历史之必然。

你可能会说,怎么会没有呢,秦武王嬴荡就是一个昏君,其实不然,秦武王在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亦或者他的行为举动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他绝对不能划入昏君的行列。

秦武王在位期间,不推崇外交上的纵横捭阖,讲究的是靠自己的实力称霸天下,结果虽然不如意,但是他的功劳却不能被历史抹杀,尤其是攻下了韩国宜阳,打开秦国东出门户,功不可没。

秦国攻打韩国宜阳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战前甘茂和秦武王有个约定,三人也未必能成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让人不得不服,且听我细细道来。

甘茂在秦国站稳脚跟。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这时候的秦国有两个名将,一个是樗里疾,另一个就是甘茂,樗里疾又叫嬴疾,是秦武王的亲叔叔,而甘茂只是一个从楚国来的歪果仁。

秦武王即位第一年,被秦惠文王收拾的服服帖帖的蜀地就发生了叛乱,新君即位也正是时局不稳的时候,蜀王觉得自己独立的时候又来了,遂揭竿起义,但是蜀王的小算盘打错了。

秦武王得知消息之后,立即派甘茂率兵进攻蜀地,自己家的后院起火必须要赶紧扑灭,甘茂就是消防兵,率军攻蜀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蜀地,完美的给自己老板秦武王交差了。

秦武王一看,觉得甘茂这小子有两把刷子,自己果真没有看错人,为了平衡秦国朝局,秦武王增设左右丞相,左丞相给了甘茂,右丞相给了樗里疾,古人以左为尊,甘茂也成为了秦武王之下的第一人。

甘茂要给秦武王讲个故事。

在秦武王看来,只有把周王室给收复了,自己的做王才能更有意思,但是洛阳可不是不好去,因为中间隔着一个韩国,要想打通三川,韩国宜阳必须拔出,秦武王就把攻打韩国提上了秦国朝堂的议程。

但是,樗里疾表示明确反对,因为他的妈就是韩国人,所以韩国也算樗里疾的故乡,秦武王又想到了甘茂,甘茂表示,老板,您指哪我打哪,为老板分忧,是我的光荣。

就这样,甘茂又成为了统军大将,进攻韩国宜阳,但是宜阳是韩国的军事要塞,易守难攻,想要打,还是得费一番力气的,甘茂就对秦武王说,老板,打宜阳之前,我得去稳住齐国,免得齐国添乱。

秦武王一听,好丞相想的真周到,快快去,但是从齐国回来的甘茂,却对秦武王说,宜阳打不了了,这下秦武王生气了,心想着,老小子,耍我呢,还没等秦武王发飙,甘茂就说,老板,你别急,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甘茂和秦武王有个约定。

秦武王气的吹胡子瞪眼,还是先耐心地听甘茂讲故事了,甘茂说,从前有个叫曾子的人,在咱妈妈的眼里,曾子是一个守法敬业孝顺的好儿子,但是有一天却有人给曾妈妈说:不好啦,不好啦,你儿子杀人啦。

曾妈妈不以为然,她说,我的儿子怎么会杀人呢,笑话呀,结果没多久,又有人跑来给曾妈妈说:不好啦,不好啦,你儿子杀人已经被捉住啦,曾妈妈还是不信。

结果没多久,又有一个来人说:不好啦,不好啦,你儿子真杀人了,这下咱妈妈坐不住啦,就跑去找自己的儿子了。

秦武王一听乐了,问,那这个曾子到底杀没杀人呢。

甘茂说,没有,杀人的是不是曾子,而是其他重名的人。

秦武王疑惑不已,老小子,你给说这什么意思嘛,和打仗也没有关系啊。

甘茂说,此言差矣,老板,您对我的信任抵不过曾妈妈对他儿子的信任,三个人说他儿子杀人了,曾妈妈就信以为真了,我此次去打韩国,要是攻打不利,必有人背后说我坏话,到时候老板该如何处置呢?

秦武王这时明白了,绕那么大圈子,是给我下套来了啊,就对甘茂说,远处有个山坡,走,我和你做个约定,无论宜阳之战如何,亦或者朝中有人说你坏话,我都不会把你撤回来,放心去吧。

宜阳之战甘茂差点打不下来。

得到了秦武王的许诺,甘茂率领大军出发了,还别说,这场仗还真难打,冷兵器时代的攻坚战有时候考验的就是最后一把火,甘茂攻打宜阳就是如此,这场真正整整打了半年,没有分出胜负,秦军和韩军双方都损失惨重。

这时候,秦国的朝局开始热闹了,以右丞相樗里疾为首的大臣开始弹劾甘茂了,整天就说甘茂没有用心打,要叛乱什么的,秦武王起初不以为意,慢慢的不行了,立即修书一封,召回甘茂。

甘茂看到了书信,看都没看,就给秦武王回了一句: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噗,不是这句,而是?大王,您还记得当初山丘上的那个约定吗??

秦武王看到甘茂的回信,心里一颤,自己现在的做法不就成了那个曾妈妈了吗,立即屏蔽掉了关于甘茂的一切弹劾,又命令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开路先锋乌获率领五万秦军增援甘茂。

这下,已经支撑半年的韩国宜阳守军看着秦军的增援,彻底无力回天了,宜阳城终究还是被攻破了,秦武王也终于能到洛阳走一遭了,只是他不知道这一去就是一生。

飞鱼说:

秦国攻打韩国宜阳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战前甘茂和秦武王有个约定,可以说甘茂在出征之前,就已经料到了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他在攻打宜阳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一切的可能,所以甘茂被成为秦国名将也名副其实。

三人未必能成虎,关键还是在于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只要信任足够,一千人也成不了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这个心眼使得秦武王和甘茂之间信任比天高。

如果不是秦武王过早的死去,甘茂必会被秦武王更加重用,这样的君臣组合,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只可惜秦武王死的太早了,他死后,甘茂也再无用武之地,被逼投奔齐国去了。

甘茂一生最辉煌的时候,也随着秦武王的死,变得黯淡无光,如果上天能再给秦武王二十年时光,那么秦国说不准会在这一君一臣的带领下,提前征服六国,统一华夏呢,只是没有如果。

洛阳到宜阳多少公里

宜阳县辖6个镇、10个乡:城关镇、锦屏镇原城关乡、柳泉镇、韩城镇、白杨镇、香鹿山镇原寻村镇、盐镇乡、高村乡、三乡镇、张坞乡、花果山乡、上观乡、莲庄乡、赵保乡、董王庄乡、樊村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宜阳县历史名人

两地距离32.4公里。

根据百度地图显示,洛阳市到宜阳县全程距离32.4公里,自驾用时41分钟,路线为:从重庆市出发,途经滨河南路、洛宜快速通道等,然后右后方转弯,进入锦龙大道,行驶1.5公里,左转,进入李贺大道,行驶1.6公里,右转,进入李贺大道辅路,行驶50米,即可到达宜阳县。

河南宜阳在哪

1.宜阳县历史

宜阳历史源远流长。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宜阳地域就有人类活动。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口分布就几乎遍及全境。

宜阳自古地处秦楚孔道,是洛阳西部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宜阳夏属豫州,商属雒西地。

战国时期人口已达相当规模,据《战国策·韩策》中记载,当时宜阳城仅“材士”就有10万。战国时曾为韩国都城,韩国迁都后,于宜阳置县,属三川郡。

北魏设宜阳郡,此后曾更名甘棠、昌洛、寿安、福昌等,元代复改为宜阳县,明清袭元制。1947年以洛河为界分为宜南、宜北两县,1949年复并为宜阳县,属洛阳地区。

1948年春,宜阳彻底解放。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宜阳县属洛阳市。

2.亢的历史名人

1.亢仓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有《亢仓子》。亢仓子不仅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观念,而且也提出了举贤任能、施行教化、重农耕、举义兵等一系。(注:当代名人亢亮系亢仓子后裔)

2.亢 青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阳张深,状元,官刺史。他曾与亢恒(县尹)一道赴东北,教“土人”种植五谷,造福一方,万民感念。至今东北人还称其为“五谷圣人”。

3.亢 恒 亢恒,明末清初时期河南宜阳张深人。县尹。

4.亢良玉 亢姓的先人有亢良玉,是明正德年间临汾(今山西)人,因孝敬老人被记载在古书里。

5.亢 霖 亢霖,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公元1457年)年间河南宜阳张深人,举人,乙酉科官当涂(今安徽境内)知县。

6.亢 宪 亢宪,河南宜阳张深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公元1465年)年间人,举人,庚子科官栖霞(今山东境内)知县。相传亢霖、亢宪乃父子知县。

7.亢树滋 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清朝的文人,在苏州成名,有《市隐书屋文集》。 因为著书作文特别出色。

3.吉姓的历史名人

明朝开州人。

性安静,精通理学,不事举业。专心于学问,不图功名利禄。

署州学事,仪矩整肃,为后学宗师。卒于家。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

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

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

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

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

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

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

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

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

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

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

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

**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 *** *** 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 *** 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

洛阳市人民民主 *** 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 *** 改称洛阳市人民 *** 。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

4.介绍一个历史人物

秦武王(前328—前307年),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太子嬴荡即位,他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乌获和任鄙以勇猛力大闻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给予高秩厚禄。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早在秦惠文王时,张仪就入秦献计:秦军东进中原,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以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据有九鼎为象征,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由于当时秦惠文王为巩固后方而集中兵力灭蜀,暂把张仪之计搁置一旁。秦武王即位后,已经灭蜀,后方巩固,国力正盛,秦武王欲对外征伐,自然想起了张仪前言。他对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说:“寡人生在西戎,没有到过周都洛阳,不知中原怎样繁华。寡人渴望有一天,驾车进入周王畿游历,亲目一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愿,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谁能为寡人伐宜阳,进中原?”樗里疾回答:“韩国宜阳城坚兵精,路远道险,倘若魏、赵二国出兵救宜阳,秦军孤军深入险境,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秦武王听了,很不高兴。这时,甘茂说:“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可能越魏救韩,韩被孤立,宜阳城就可能被秦军攻破。”秦武王大喜,即派甘茂出使魏国。甘茂以共享伐韩之利相引诱,与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甘茂怕秦武王在伐宜阳期间,听信樗里疾之言而变卦,特派副使向寿报告武王:“魏王已经同意与秦国共伐韩国。虽然得到魏国支持,还是不伐宜阳为好。”武王听了,很不理解,亲自赶到息壤召见甘茂,问甘茂为何改变伐韩计划。甘茂说:“宜阳城池坚固,兵精粮足。秦军冒千里之险攻宜阳,决非短时能够凑效。如果攻宜阳时间延长,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诽谤,大王听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阳不仅失败,还要身败名裂。”武王坚定地说:“寡人不听小人之言,愿与你定息壤之盟,为你解后顾之忧。”于是君臣当面签订盟约。接着以甘茂为大将,领兵五万伐宜阳。甘茂攻宜阳,长达五个月,没有见效。这时,右丞相樗里疾对武王说:“秦军攻打宜阳城已经五个月,精疲力尽,锐气大丧,再挺下去,恐怕形势要发生变化,不如班师为好。”武王听了,就派人召甘茂班师回朝。甘茂写信一封,让来人带给武王。武王拆信一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于是派出五万援兵,令乌获带领往助甘茂。甘茂得到生力军,兵力大增,遂以乌获为先锋,击退韩国援兵,攻陷了宜阳孤城,斩杀韩军七万人。韩国元气大丧,急忙向秦国求和。

秦军占领宜阳,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两个人,能举起吗?”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孟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庄地上。武王看了发笑:“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王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乎生力气,喝声:“起!”。鼎被举起半尺,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入夜,武王气绝而薨。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护棺回咸阳,立武王异母弟赢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安葬之后,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奖励任鄙劝谏之能,升为汉中太守;同时谏议秦昭襄王,追究甘茂耸恿武王入周观鼎之罪。甘茂听到风声,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国,至死不敢还秦。

5.河南最有名的历史人物

1、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

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通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

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

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2、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枢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

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恭帝禅位。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3、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

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

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4、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

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5、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

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

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 永徽年间,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反对“废王立武”。

显庆四年(659年),为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

6.秦国冯章的历史资料

冯章个人在历史上的记载非常的少,无法断定其生平。只在宜阳之战前后有短暂露面。事情记载在《战国策》中,《史记》中并没有提到该人物。

《战国策》秦二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於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译文:

关于宜阳的战事,冯章对秦武王说:“不攻克宜阳,韩、楚两国就会联合起来,利用我国疲困而发动进攻,国家必然危机!我国不如答应把汉中让给楚国,以此取得楚国的欢心。

楚国一高兴就不会进攻我国,那么韩国一定受到孤立,对我们秦国也就无可奈何了!”秦武王说:“很好。”后来,武王真的派冯章去答应把汉中让给楚国,使韩国陷入孤立,因而秦国一举攻克了韩国的宜阳。

楚怀王根据冯章的许诺去泰国索取汉中,这时,冯章对秦武王说:“大王您就让我逃离秦国,于是您可对楚王说;我本来没答应给楚王土地的。”

7.嵩县古代出过什么名人

嵩县,炎帝时称伊国,春秋为陆浑戎地,夏时为豫州伊阙地。

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

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金改嵩州。晋改属河南郡。

东魏改为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宜阳郡及南陆浑县。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

唐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俱属河南 府。五代时并陆浑入伊阳,宋绍光九年(1139)升为顺州。

金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降州为县,始名嵩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夏大禹治水曾凿开崖口、陆浑、龙门放出“五洋江”水。商代成汤三聘伊尹于此,伊尹、伊陟父子丞相辅佐商四代帝王。

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定居“两程故里,开馆讲学,著书立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人骚客曾游历嵩县,留下千古名篇。

**时期,驰骋中原的“镇嵩军”,自嵩县杨山揭杆而起,树起反清大旗。现代史上有百余名专家、学者、教授遍布海内外,为人类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堪称英才辈出,地灵人杰。

商相—伊尹。伊尹,生卒不详。

《帝王世纪》云:“伊尹生於空桑之地”,《孟子》云:“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 舜之道”。注亦无明释。

《古都志》云;“生于空桑,以伊水为姓”。《一统志》云;“空桑涧在嵩县河南,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子于空桑中,长面相殷,是为伊尹”(载于《嵩县志》清康熙三十二年版卷八)。

传说;“伊尹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妇的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

汤去世后,历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其侄太甲当立,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于桐,三年后太甲悔过,伊尹率百官迎复王位。

太甲死后,又扶佐沃丁为王。伊尹百余岁而座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之。

据典籍记载,其主要著述有:《汤誓》、《伊训》、《肆命》、《咸有一德》、《俎后》、《太甲》、《女鸠》、《女房》等。多有遗失。

传说,伊尹子伊陟继父而起,擢太 相,辅佐沃丁、太 帝再兴商之隆盛。故多称“父子二相”。

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二人,皆称夫子。

生于湖北省黄陂县,曾定居嵩县程村。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中国理学史上居重要地位。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颐字正叔,号伊川。

皆从师于理学先驱周敦颐,深研六经,立志弘扬圣人明训。颢聪慧,强记忆.10岁能作诗赋,24岁中进士,历任京兆府户县主簿及晋城、扶沟等县令。

重教化、施仁政、兴办学堂、亲察下情,选拔优秀教师并言传身教,亲正句读。才干过人,大臣吕公著等欲荐擢至朝中居官。

颐宁二年(1069)神宗召其咨询以重用,他一再陈述:“人君之道以至诚仁爱为本。”神宗嫌其言陈旧不适新政,但仍以其“为人忠信”而诏任太子中允兼御史里行。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颢亦倾守旧反新因而被赶出京,贬做地方官。先后任京西路(河南大部及湖北一部)提点刑狱(稽察司法案件)和镇宁军节度判官(节度使的辅佐)。

并在洛阳讲学10余年。哲宗登基(1085)年,司马光等重新执政,颢被召回京师任宗正寺丞(管理皇族事务),未到病卒。

颐,幼即高识远见,关注国家大事,18岁陈书仁宗以民生为重。元佑元年(1086)三月至京,委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主管国史、著作),后太皇太后面谕任崇政殿说书,再辞不准,方受西京国子监职。

他自信以天下为已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于是受人忌恨,参他素无乡行,越职妄言,多方底毁。

绍圣年间(1094——1096)以党论免职,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县)。崇宁二年(1103)四月,被参为系奸党推荐得官,著书诽谤朝政,朝廷再度降诏削官罢职,还责令审查其全部著述。

自此迁居龙门之南陆浑之阳(今田湖程村),九月庚午病卒,与兄葬于今伊川县府店镇西郊。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64),诏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

元至顺元年(1330)年,诏封颢为豫国公、颐为洛国公。明天顺年间诏故居程村为“两程故里”。

并在村东一华里处建立刻有“圣旨”的石牌坊一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月,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匾额,悬挂程祠道学堂门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德宗皇帝与慈禧太后分别赠送“伊洛渊源”、“希宗颜孟”匾额。并派洛阳知县陆尔爽以鼓乐伴奏,敬送程祠悬挂。

近代国内外多有专家学者研讨二程理学,探究其涵理。二程兄弟著作很多,经弟子朱熹、杨时综合编定,有《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6 种。

其中颐著居多,如《上仁宗皇帝书》、《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三学看祥文》、《颜子所好何学论》、《为家君上宰相书》等;颢著作为:《上殿札子》、《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颜洛亭铭》等,全部收入《二程集》。

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的宜阳县位于距洛阳市以西35公里处,东西长5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总面积16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125公顷。境内交通发达。焦枝铁路洛宜支线直抵城郊,宜故、郑卢两公路分别沿洛河两岸纵贯东西,南阎公路横跨县境南北,另有数十条乡村公路与全县各地相通。

宜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全县地貌西高东低,南山北岭,沟壑纵横,山秀水明。总的概貌是“南岭北丘西南山、洛水一线中间穿、 三山六丘一分田”。 全县有大小河流及山涧溪水360多条,中小型水库46座。矿藏及林木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30余种,其中:煤炭、石英石、钾长石、重晶石等储量大、质量好,具有极大的开采潜力。各种用材树90多种,至今尚存的灵山银杏、韩城龙柏、西庄国槐、马河秋榆、祁庄白松等被文物部门列为珍优树木保护。血参、柴胡、茱苓等药材出口东南亚地区。

宜阳县辖六镇十三乡,383个行政村,3511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总量6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万人,占总人口的12.8%。民族有汉、回、壮、蒙、藏等30多个,其中汉族人口占98. 9%,回族人口占0.8%,壮族人口占0.2%,其它民族人口占0.1%。

勤劳智慧的宜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宜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阳人民更是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抢抓机遇、勇于进取,给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县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15.5%的速度快速递增,2001年达到了161938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43762万元,第二产业53889万元,第三产业64287万元,形成了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广阔的地域面积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宜阳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优厚的先决条件,为盛产和发展粮食、烟叶、水果等种植业、猪牛羊家禽等养殖业、林业、渔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宜阳属农业大县,近年来逐步建成了芦笋、大蒜、大枣、苹果、肉牛、烟叶等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产生效益。200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0.0万吨,烟叶总产量8557吨,水果总产量30858吨, 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9.97万头、10.15万头和13.91万只。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陶瓷、化工、煤炭、农机、建材等为主的工业生产结构体系,200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8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主要产品精细耐热炻瓷、前进烟花爆竹、“蓝梦”、“太空”高级弹簧床褥、高级食用油等已成为畅销国内外的驰名商品。贸易繁荣、商贾云积、购销两旺,2001年底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3727万元,财政收入达5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元,城乡居民人均储畜存款1553元。

宜阳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据县志记载和文物普查中发现,全县有古城址15处,宫殿17座,庙堂41处,亭台、楼阁19个、祠、庵、寺、观78处,古驿站9处,古桥梁29孔,古墓葬38个,馆藏文物5200件。 其中邵窑遗址、苏羊遗址、灵山寺、五花塔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宜阳县不仅古迹众多,山水名胜也星罗棋布,山、坡、崖、洞、窟、泉、池、溪、潭、井一应俱全。距县城50公里、海拨1831.8米的“花果山”,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雾美、林茂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灵山寺”是中国佛教名刹“白马寺”的姊妹寺,坐落在宜阳城西8 公里处洛河南岸北麓半腰。寺内建筑典雅庄重,古色古香。寺后凤凰岭满山翠柏,浓密葱郁;寺侧凤凰泉幽深清丽,甘甜宜人。寺前银杏树下悬崖垂秀,洛水萦回。“九龙洞”顶壁石柱耸立、石幔悬挂、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异景奇幻使人如游仙窟。另还有白鹿苑、召伯听政处、李贺故里等名胜枚不胜数。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宜阳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发展。科教文体卫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机关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我国WTO的加入,全县人民将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畜牧大县、烟叶大县、工业强县”三大目标的指引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繁荣昌盛、科技文化发达、基础设施完备、民主法制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的宜阳将呈现于世人面前。

好了,关于宜阳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gehaha.com/gonglue/65008.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