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潼关谭翤同原文)

如果您有关于潼关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文章目录列表:

1.潼关属于陕西哪里
2.潼关的诗句是什么?
3.潼关的赏析
4.潼关的解释是什么?
5.潼关原文及翻译

潼关(潼关谭翤同原文)

潼关属于陕西哪里

潼关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

潼关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东邻河南省灵宝市,西连华阴市,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黄河相望。介于东经110°09′32″—110°25′27″,北纬34°23′33″—34°39′01″之间,总面积52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潼关县南部秦岭山区属太古界太华群,是吕梁运动以后形成的东西带状隆起。元古震旦纪发生地壳构造运动,地层挤压褶皱成山。喜马拉雅运动时,南沿发生断裂,北升南陷,形成寻马道地堑。新生代,因受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和祁、吕、贺构造体系控制,构造运动两体系之间发生挤压、张扭、断陷,形成汾渭地堑。

此外,受朝邑横向隆起影响,形成次一级的山前断陷(华阴一潼关断层)。潼阌山地因受南北两个地堑的挤压,强烈断折上升,出现了境内秦岭山地。第四纪以来的洪积和风积作用,促使山前断层以北成为黄土台原。台原北部经长期洪水冲刷形成黄渭河谷。

潼关的诗句是什么?

一、《潼关》翻译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二、原文:

潼关

谭嗣同(清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

(一)注释:

1.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自古以来。

3.簇(cù):丛聚。

4.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5.束:约束。

6.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7.解:懂得。

(二)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潼关的赏析

描绘了一幅一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的画面。

出自:《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

原文:

《潼关》

近现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赏析: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作者介绍: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1870年(同治九年),谭嗣同五岁,时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复活,故名“复生”。

1875年(光绪元年),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

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潼关的解释是什么?

诗的第一句用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第二句则将“秋风”和“马蹄声”引入诗中,将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诗的三、四句是从河和山方面进行描写,表达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

《潼关》

近现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

诗的首句描写出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诗的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诗的三、四句从河和山两个方面来写,将写景和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整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精神投入到了高山和大河之上,仿佛已经与高山、大河融为一体了,表现出了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

潼关原文及翻译

意思: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

1.出自:

谭嗣同《潼关》

2.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3.赏析:

《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4.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潼关

谭嗣同?〔清代〕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赏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文章分享结束,潼关和(潼关谭翤同原文)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gehaha.com/gonglue/64169.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