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峰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芙蓉峰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芙蓉峰的话题吧。
文章目录列表:
1.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描写什么名胜
2.金华的尖峰山, 海拔有多少啊
3.日本圣山为何被成为“芙蓉峰”?
4.华山五峰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描写什么名胜
“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笋里住人家。”这句话形容的就是桂林优美的风景,意思就是桂林阳川绵延百里的风景如画,在这如画般的碧莲峰上,住着普通的人家。
在漓江游的最后一景就是阳朔的碧莲峰,又称芙蓉峰、鉴山。它是阳朔县城的主峰,位于城东南的漓江边,山上树木,四时苍翠,从远处看去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当微风吹来,江中的莲花倒影,仿佛徐徐绽开,于是“莲峰倒映”便成了阳朔的一大名胜。
碧莲峰,在阳朔镇东南部,东临漓江。原名鉴山,上尖下阔,为阳朔县城内主峰。据《阳朔县志》记:“碧莲峰原为县内诸山之总名。奇峰环列,开如菡蕾,故又名芙蓉峰”。
明嘉靖年间广西布政使洪珠题“碧莲峰”三字于山的东麓近水处,且该山形式似一浴水而出之莲苞,此后,“碧莲峰”、“芙蓉峰”二名即专指此山。碧莲峰山势嵯峨挺拔,山上绿树成荫,苍翠欲滴。西北有崎岖小路可攀山顶(上山约15分钟)。
登山远眺,周围数十里奇峰林立,云霞缭绕,瑰丽风光尽收眼底;俯视朔城漓水,田财贸村舍,美好图画如拥怀中。特别是登碧莲峰看东岭朝霞,“日跃群峰霞光艳,万朵芙蓉层叠出”,景色蔚为壮观。故有前人刻有“登临好”三字于山顶石壁。“东岭朝霞”为阳朔八景之一。郭沫若先生1963年游此山后,曾赋诗赞云:“奇峰八面玉玲珑,深感吾身只二瞳。忽观音千手眼,料应生自碧莲峰。”碧莲峰现在已成为阳朔的象征。
碧莲峰倒映在漓江水中,微风吹拂水面时,莲花倒影仿佛徐徐绽放,成为阳朔的一大名胜。在日出及日落前后,还可观赏“碧莲翠竹”、“双峰锁江”、“白沙渔火”等胜景。峰上西北有小道,由此可登上绝顶,极目眺望,十里峰林,九曲漓水,美不胜收。
碧莲峰林木葱茏,苍翠欲滴,东北麓建有鉴山寺,后因毁于抗日战争而复建鉴山楼,鉴山楼为两层仿古建筑,底层为三面开敞阁道,上层为观景楼阁,视野极佳,可将“千峰万壑眼底收”。鉴山楼下为迎江阁,阁上有八面窗,每一窗都像一个画框,临窗远眺,一窗一景,各不相同。
迎江阁东有风景道,道旁壁上有颇多石刻 ,其中清代王远人一笔写成的“带”字,笔法苍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颇具气势,堪称摩崖石刻之极品。过了风景道,绕道西麓,沿小路盘曲直上可达峰顶,峰顶石壁上刻有“登临好”三个大字;每当日出或日落,“东岭朝霞”、“白沙渔火”等胜景就会显现。
金华的尖峰山, 海拔有多少啊
1、北峰
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
2、西峰
西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
3、南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
4、东峰
东峰海拔2096.2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5、中峰
中峰2037.8米,居东、西、南三峰中央,华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称为玉女峰。
扩展资料:
华山的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处于东经109°57′—110°05′,北纬34°25′—34°00′之间。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0千米,景域面积约148平方千米。西距陕西省会西安120千米。
2、地质地貌
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顶部是粗粒(粒径5毫米) 斑状花岗岩;中部是中粒(粒径2—5毫米)花岗河长岩及片麻状花岗岩。据地质科学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华山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12100万年左右,华山山脉地区的地壳发生活动,在受挤压、褶皱和破裂的过程中,岩浆开始沿着裂缝向表层地壳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处冷却,凝结成岩。
3、气候特征
华山远离海洋,处于西风带北纬30°—60°之间,大陆度为53°7′,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山体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顶峰的垂直温度梯度(或称温度直减率):北麓从县城到峰顶,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减少0.44℃,南麓以洛南计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减少0.5℃。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山
日本圣山为何被成为“芙蓉峰”?
尖峰山又称芙蓉峰,屹立于金华城北,海拔427米
金华尖峰山
/05gotrip/system/2006/04/24/006585581.shtml
华山五峰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对于日本人来说,富士山是极其特别的存在,提起富士山,日本人心中就会涌现出复杂的情感,喜悦、勇敢、安心、感激等。如果说樱花代表了日本人的细腻与婉约,富士山则代表了日本人的执着与坚韧。
富士山(日文:ふじさん,英文:Mount?Fuji)突兀隆起在附近海平面之上,山体呈圆锥状,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日本诗人曾用“玉扇倒悬东海天”
、“富士白雪映朝阳”等诗句赞美它。在富士山周围100千米以内,人们可看到富士山美丽的锥形**廓。自海拔2300米至山顶一带,均为火山熔岩、火山砂所覆盖。在海拔2000米以下至山脚一带,有广阔的湖泊、瀑布、丛林,风景极为秀丽。
由于富士山的山顶被白雪覆盖,远处看来就像散发着银色的光芒。因此,它被日本人称作“圣山”。富士山不仅仅是自然奇观,同时也是教徒崇敬的圣地。富士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日本人在富士山的自然造化之中感觉到宗教性和艺术性,这种自然观和文化观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文人对她的赞美从未停止,葛饰北斋的旷世名作《神奈川冲浪里》,或许是对她最好的献礼。
富士山的名称来源于十世纪初日本最早的物语文学作品《竹取物语》,在《竹取物语》中,许多武士将长生不死的灵药在最接近天的高山上燃烧,因此,这座山名为“富士山”、“不死山”或“不尽山”。(日语中,“不死”和“不尽”的发音都与“富士”接近)。另一说法称其名来自日本少数民族阿伊努族的语言,意思是“火之山”或“火神”。富士山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岭”。
日本自古便盛行山岳信仰,山岳本身被当做神体(礼拜对象)来礼拜,山岳还是修验道(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山岳信仰与佛教密宗、道教相互结合,在平安末期诞生的一种宗教)的修行者进行修行的地方,这时候人们会认为山岳有着某种特殊的神奇力量。这些关于山岳的信仰在日本各地都能见到,而富士山也不例外,富士山位于日本列岛的中央,比其他任何山峰都高大雄伟,甚至展示了一种庄严的美丽。这样一座山峰自然从远古时代就得到了日本人的赞叹与崇敬,自古以来便被奉为灵山,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9世纪,日本流行着富士山是火山之神——浅间居住的神山这样的信仰,人们修建了浅间神社来遥拜富士山。如今富士山虽然是一座休眠火山,不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喷火的记录,黑色的浓烟喷上天空,有时会有被称作“御神火”的熊熊火焰喷出,这些情景让人们愈发强烈地感觉到富士山所拥有的无穷威力。
在奈良和京都还是日本首都的时代,富士山虽然也很有名,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看不见的、遥远国度的存在,即一个与现实相距遥远的存在。可是对江户城里的人们来说却不是这样,富士山就在人们的眼前。对过去的江户百姓来说,富士山是近在身边的巨大存在。浮世绘画师们常常将富士山和江户城画在一起,而画中的富士山总是比实际所见大出许多,正是反映了江户人的此种心情。
1、北峰
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
2、西峰
西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
3、南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 “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
4、东峰
东峰海拔2096.2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5、中峰
中峰2037.8米,居东、西、南三峰中央,华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称为玉女峰。
扩展资料:
轶闻传说:
吹箫引凤: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姿容绝世,聪明无比,喜好音律,善于吹笙。她吹起玉笙来,声如凤凰啼鸣。秦穆公在宫内筑凤楼让她居住,楼前筑有高台,名叫凤台。秦穆公想为女儿择婿,弄玉发誓说:“必须选择一个善于吹笙的人。”
穆公派人四处寻访善于吹笙的人,都不能如愿。一天,弄玉梦见一个美男子说:“我是太华山(即华山)的主人,上帝命我与你缔结姻缘。”并以玉笙为之吹奏《华山吟》第一弄。弄玉遂将梦中情景告诉穆公,穆公遂派大臣孟明到华山寻访。
孟明在华山找到一位擅长吹箫的人,名叫萧史,同载而归。孟明引萧史拜见穆公,穆公让他吹奏。萧史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
奏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遂将女儿弄玉嫁给他,夫妻和睦,恩爱甚笃。
百度百科-华山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gehaha.com/gonglue/64106.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