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孤山(安徽小孤山风景区)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安徽小孤山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安徽小孤山的话题。
文章目录列表:
1.小孤山诗词
2.长江有座神秘“孤岛”,一座庙就占了半座山,就在安徽、江西交界
3.《游小孤山记》赏析
小孤山诗词
小孤山诗词1
古诗原文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译文翻译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
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
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注释解释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文赏析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天地偶然”四字,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一词运用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下句“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尾联中的“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小孤山诗词2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2、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3、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2、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3、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小孤山诗词3
小孤山
[宋] 董嗣杲
小孤隶舒州,谁将峭崖削。
一尖漾浩渺,藤萝缀璎珞。
绿篠裹山胁,白浪沸山脚。
向背千万态,浑不假镌凿。
危亭嵌空搆,四绝屯烟幕。
几点沤浮现,灭没鸥自若。
庙额锡惠济,轩窗辉丹雘。
夫人象服严,香灯闲疏箔。
风露展幽扃,震撼陵虚阁。
朱方金焦奇,莫敌此开拓。
来时棹扁舟,两岸成巨壑。
所历焉能穷,怀抱徒尔恶。
未临不测渊,胸次先陨获。
西偏磨崖上,吟句大手作。
一来一归兴,其尚由来各。
志旷谁推许,恐贻世所薄。
穷冬水正缩,期傍洲沙泊。
岂料风更横,飞帆随岸掠。
遂令搜吟怀,汲井苦无索。
影浪讹彭郎,祠南颜有怍。
相对隔津远,知拥何封爵。
颠船泛涛巅,何异跧屈蠖。
埋篷且斟觚,失喜免酬酢。
明月水禽飞,不奈栖鹘搏。
长江有座神秘“孤岛”,一座庙就占了半座山,就在安徽、江西交界
1、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称小姑山。
2、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3、烽火矶: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4、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5、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
6、宝装屏风:宝石镶嵌的屏风。
7、与江山相发挥:楼观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
8、开帆入天镜:引自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意思是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
9、沙洲葭苇:沙洲,江河边上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苇,初生的芦苇,这里即指芦苇。
10、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游小孤山记》赏析
安徽、江西交界的长江上,有座神秘“孤岛”,上面一座庙占了半座山,看起来颇为奇特。也因为其险、独、奇的风光,被誉为“长江绝岛”。
它便是——小孤山。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东南,与江西彭泽县的彭郎矶隔着长江相望 。它原本长江中的一座小岛,孤峰独立。千百年间,随着时间流逝,其一侧与陆地渐渐相连,形成如今三面环水的格局。
小孤山不高,景色却颇为奇特,自古便是一处风景名胜之地。 \"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古人笔下的小孤山何等气势,你大概不会想到,它的海拔也只有78米而已。不足百米便能有“俯瞰群山”的气魄,难怪自古便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的美誉。
游览小孤山,一是远观;二是登临 。乘坐**船与长江之上远望小孤山,颇为奇特。只见一白色建筑满满当当占了半座山,走近一看,才知道这其实一座古寺。
寺庙名叫启秀寺,始建于唐朝,其后历代作过多次扩建和维修。庙内供奉着“小姑娘娘”,实际上也是就妈祖。小孤山作为长江之上,相传这里古时滩险水急,经常发生水难,所以人们在此供奉妈祖保佑水运顺利。
启秀寺背依山岩,面临长江,虽然不大却显得极其壮观。
过启秀寺继续网上,在小孤山山顶有一座宋朝的梳妆亭,站在这里远眺长江,万千气象、蔚为壮观。周边还有御诗碑、半边塔、烽火台等 历史 遗迹,可以一一寻访。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来过很多名人。 谢灵运、苏东坡、陆游等等都曾写下了著名诗篇 。如果你路过宿松,不妨来这里看看吧。
坐标: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小孤山
《游小孤山记》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一篇游记,其提到的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东南长江里。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台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缠绕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安徽小孤山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gehaha.com/gonglue/61814.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