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陵十三陵(明陵十三陵中墓主人身份)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明陵十三陵”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北京十三陵是哪个朝代的,分别叫什么
2.十三陵埋葬的都有谁
3.十三陵有几个被盗过?
北京十三陵是哪个朝代的,分别叫什么
十三陵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十三陵埋葬的都有谁
十三陵就是明十三陵。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燕山脚下的天寿山。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起,这里建长陵,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葬于四灵。在过去的230年间,先后修建了13座帝王墓、7座嫔妃墓和1座宦官墓。葬了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两个太子,三十多个妃子,两个太监。概述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皇家陵墓的总称。依次有长陵(明成祖)、咸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永陵。名字的由来有人想问,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这要追溯到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中山的阳光下,称为“明陵”第二任皇帝朱(建文帝)因叔父,以“京南”(解除皇帝危难)之名出兵南京,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跟我说过和尚杨应龙,但他的下落不明(这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任皇帝朱祁钰,因其弟英宗皇帝被瓦拉俘获,宫中无主,遂按太后和大臣们的意愿被赐皇位。之后英宗被放了回去,在其党羽的策划下,出现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皇帝之变。”朱祁钰被杀,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所以他摧毁了天寿山地区建造的陵墓。他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另外十三位葬在天寿山,所以被称为“十三陵”。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和皇后许的陵墓。在十三陵中,该建筑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完整。它是明十三陵的祖墓,也是陵墓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朱迪(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朝第三任皇帝。从1402年到1424年在位22年,年号永乐。元顺帝郑智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五月二日),朱迪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防备燕王朱允_谋反,文健皇帝任命工部侍郎张敏为北平部署特使,谢贵、张欣均为北平都指挥使[1-2]。然后,他命令总司令钟松在开平驻军,并将军队移交给北方平原的王子管辖。发动靖南之战后,杨应龙自我介绍,攻击他的侄子建文帝[3-4]。1402年即位,改永乐。[5]他五次亲征蒙古,在东北设立努尔戆徒师,在西北设立哈密卫[6-7][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领土的统一完整。[10]他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交流。编修永乐大典[11]疏浚大运河[12-14]1421年迁都北京[15]对加强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他在位期间将从靖南后的满目疮痍发展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朱迪也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成祖年谱》说:“武勇之策,与高祖相同。六师屡出,漠北尘埃落定到了季末,韦德被四面八方奉为上宾,差不多有30个国家被朝廷纳贡。陨石的宽度远至汉唐。成功是坚强有力的,是非常繁荣的。\"明定陵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的陵墓。这里还埋葬着他的两位王后。陵墓位于大禹山麓,长陵西南。建于1584年至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恩门、恩殿、宝城、明楼和地宫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这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客参观。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明朝穆宗的第三个儿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穆宗去世,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万历。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张即位初期,任内阁首辅,主持万历新政。早期亲政,勤政。中期发动“万历三大远征”,平定了巴依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帮助附庸国朝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史称万历中兴。不理后期政事,28年不上朝。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从此,明朝的国家形势就衰落了。寺号,谥号范天河道者苏敦鉴光条武安仁智孝帝,葬定陵十三陵。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岁之前,他是皇太子;10岁到20岁,小皇帝时期,只是象征性的权威,一切按大学者张做;20岁以后,亲政府时期早期亲政,勤政;亲政后期,虽然不上朝,但不代表他亲自主持了万历三大远征。他曾经打败过丰臣秀吉的侵朝抗日战争,是一个有民族英雄的皇帝。晚年未能教育太子,导致明朝灭亡。古今学者评论赵翼《万历二十二史注采税之害》:“论者谓明亡,非死于崇祯,死于万历。“《明长陵仙德碑》上说:“明朝之亡,非出于无赖,乃出于神宗之荒谬,天启之时宦官之独断。大臣们对金钱感兴趣,官员们专门获取奉承。而四宗即位,虽然反阉割结束了,但天下之势,如一条河,永远无法再塞,鱼烂永远无法挽回。而且过于苛刻,让人怀了自免之心。王不怨其苦,于是结集为贼,贼乘虚而入,而明社去家喔呼!下雨了,但我不知道怕什么。\"在《万历十五年》一文的最后,得出结论\"1587年为万历十五年,年号为丁亥。表面上看起来四海平等,没什么好记性的。事实上,我们的明朝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此时皇帝的努力或延安的放纵,首辅的独裁或和解,高级将领的创造或求和的习惯,文官的廉洁或腐败,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绝对保守,都导致善恶不分,都无法实现事实上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不得不在这里悲惨地结束。《万历丁亥年年鉴》是历史上失败的总记录。\"长陵:陵门-北亭-林根门-林根殿(殿内:中间有永乐皇帝朱迪的雕塑,楠木柱子,徐康的《永乐赋》,陵兴门,十五公,长陵明楼,明楼-宝鼎明楼-1的石碑“成祖文帝墓”。古代帝王。建筑中,皇帝殿内有石碑,下一层为灵床。明天大楼前有几场盛宴。明楼是帝王陵墓的象征,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长陵明楼楼内有一座“圣碑”。碑制为龙头方,印额为“大明”,下方镌刻“成祖文帝墓”七字号楷书大字(图一)。其中,“成祖”是朱迪的庙号;“文”是的谥号(意为“天地经纬”)。字为老泥金,碑身绘有红漆隔膜,故又俗称“朱石碑”明长陵烧丝炉:又名辽炉,置于殿前。它由玻璃制成,晶莹剔透,小巧玲珑,是祭祀后烧竹板、制帛和金银的坑炉。在烧丝炉出现之前,古代的祭祀主要是烧柴和燔祭。如《尚书》记载舜拜泰山,祭烧柴,故又称“辽祭”。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祭祀时用燃烧的木头升起烟雾,这是对天地的祭祀,也是后世祭祀的先声,包括私人墓葬的祭祀。即使在古代,祭祀祖先时,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只是焚烧的祭品不同,使用的焚烧炉也逐渐演变成不同的类型。焚丝炉,古代又称辽炉,常见于寺庙、墓葬、私人墓葬等建筑中,用于祭奠仪式时焚烧祭品。天坛的烧柴炉是绿色琉璃瓦做的。举行仪式时,将牛犊祭祀在火炉上,用松枝芦苇焚烧,以迎接皇帝,称为“燃木迎帝”。大典结束后,圣案上供奉给奉天皇帝的供品、木板、帛等会被送入炉中焚烧,皇帝会袖手旁观和观看,称之为“望辽”。烧丝炉所烧的祭品因时代而异,随着时代的变迁,烧的祭品也有所变化,所用的燃具也逐渐规范制度,更加实用。自唐代以来,清明节就有扫墓的习俗。开元二十年(公元752年),朝廷下诏:“宜上坟,编成五礼,永远是套路。“到了清朝的鼎盛时期,祭祀仪式包括祭祀、敬酒、献香烛、行礼、念祝福语、给神灵送礼等。,并在烧丝炉中焚烧祭祀用的盘子,制作帛、彩纸、金银币(金银丝纸制成的金银锭)等祭品。通过烧帛帛,祭品燃烧,烟雾升腾,体现了中华民族崇祖、尊缅、尊礼、世代永拜、子孙万代的高尚习俗和美德。烧丝炉——燃烧器具从古代的简单模型演变为青铜的精密铸造烧丝炉,除陶器、瓷器、玻璃、铁器外。造型更新颖,制作更精致。它们集绘画、书法、艺术雕塑、建筑、金属铸造和机械制作于一体,使燃丝炉呈现出独特的综合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它标志着中国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制丝:用于祭祀的丝绸清制,这里祭祀国家的祭坛是用丝绸制成的,黑色。祭祀秋秋、常玉、方泽的协调,用蓝、红、黄、白、黑礼神制作帛;祭朝日坛,以红礼神作帛;祭月坛用的是黑丝,星星用的是黑、红、黄、白、黑丝。祭祀仙农坛、仙蚕坛制作帛;祭祀帝庙、前师庙、祠堂和统筹、哲思殿,关帝庙、文昌殿和后殿,以及首医殿、三皇宝座、仙游宫和大城隍庙,各有一尊白礼神。祭祀火神庙,制作带有红色礼神的帛;祭祀东岳庙,以蓝礼神作帛;祭祀4龙神祠,惠济寺,和神寺,丝绸为黑色礼神。先农坛是古代帝王祭祀颜地第一农民先农的地方。北京先农坛建于永乐年间。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陵的主人——明成祖朱迪。朱迪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朱元璋(周豪李中,今安徽凤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他的特殊,首先是他的背景。中国古代大约有5600个皇帝。朱元璋出身最穷。他的父亲和祖父是贫穷的农民。小时候给人看牛羊,到处找零工填饱肚子。后来,张远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瘟疫,他的父亲、母亲和兄弟相继去世。无奈的朱元璋为了生存,进了一座寺庙,做了小和尚。我在寺庙待了不到两个月。因为灾情太严重,寺庙养不了这么多人。我被辞退了,成了一个拿着木鱼,拿着陶碗乞讨施舍的人。他虽然出身贫寒,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却极其聪明,泼辣残忍,很有领袖气质。他小时候放牛,都是这群牛郎宝贝里的孩子王,朋友也带着他。后来,朱元璋加入了反抗元朝的起义军,很快就当上了独立将军。终于在1368年推翻了元朝,建立了以南京为首都的明朝。明太祖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封为太子。除了两个儿子早逝外,其余儿子都被分封建立诸侯国,监督管理地方事务,镇守边疆,甄别皇族。朱元璋以为都是我朱家人阻止外人造反。但藩王全副武装,权力很大。认为这样会长治久安。明太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来,为了使诸王以藩王自居,他采取了一些限制诸王权力的措施,编纂了一些专门劝诫藩王、规定诸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书籍,分发给藩王。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次子秦王、三子晋王、,见太子仁厚怯懦,野心勃勃,不肯安分守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远65岁,朱标去世,长孙朱允_(16岁)成为皇帝的曾孙。太子死后,秦王和晋王都死了,都在朱元璋之前,没什么大区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岁的张远去世,孙泰为惠帝继位。二十出头,年轻没经验,很难说服大众。燕王叔,起兵造反,训令祖上,荆以难名。文健第四年(1402年),他登上王位,自立门户。以消灭汉奸“清边”为名,揭竿而起,攻打南京。朱元璋在黄觉寺被其他和尚欺负。时间长了,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有一天,他在扫地的时候,被伽蓝的座位绊倒了,就顺手打了伽蓝的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看到大厅里的蜡烛被老鼠咬了,就当众训斥朱元璋。朱元璋想,伽蓝连眼前的东西都控制不了,怎么管理皇宫?更糟糕的是,我被骂了。所以朱元璋在加拉太书后面写了“遣往三千里”的字样。这些都体现了朱元璋不被压迫的性格。
十三陵有几个被盗过?
十三陵埋葬的人分别是:
1、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2、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
3、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 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4、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5、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
6、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7、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8、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9、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10、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11、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12、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13、明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
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
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百度百科——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被盗了几个墓
明十三陵被盗了几个墓,对中国古代各朝皇帝感兴趣的朋友们都会想要了解他们去世后的墓碑都位于哪里,且还会追溯其陵墓是否被盗的历史。下文带你了解明十三陵被盗了几个墓的相关内容。
明十三陵被盗了几个墓1
两个
一个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明定陵”进行了考古挖掘。
一个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明思陵”被盗掘。除此之外,大多数陵墓都没有被盗或挖掘。
“明定陵”在建国后进行了考古挖掘,但发掘后因政治变革和保管技术原因,大量文物被毁,造成不可估量损失。于是我国以后非必要抢救性挖掘,不再主动挖掘皇陵。
“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
扩展资料
明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
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
清朝灭亡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思陵得到应有保护。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
明十三陵被盗了几个墓2
1.明朝皇陵有哪些没有被盗
那么明清两朝哪些皇陵至今没有被盗过呢?其实明朝的皇陵总体保存完好,只有位于凤阳的明朝祖陵曾被明末农民起义军焚毁盗掘过,其余南京皇陵和北京皇陵基本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曾带领“专家”发掘过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
除此之外,明朝其余皇陵都没有被盗掘过。明朝皇陵没有被盗掘过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后天保护得当的原因,明朝皇陵修建的非常坚固,并且地下宫殿挖掘的非常深。
从发掘的万历帝定陵来看,明朝皇陵的地宫竟然深达25米,这样的深度增加了盗掘的难度,使得很多盗墓贼无计可施、望洋兴叹,这也是明朝皇陵绝大部分能够幸免于难的原因。
除此之外,清朝历代统治者对明朝皇陵的妥善保护也是明朝皇陵能够得以保存并不被盗掘的重要原因。南京和北京的明朝皇陵一直由清朝历代皇帝派专人看管,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2.清朝皇陵有哪些没有被盗
相比于明朝皇陵绝大多数没有被盗的现状,清朝的众多皇陵的命运就显得悲惨多了。清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多年的内战和混乱时期,清朝的皇陵因此被大量盗掘,其中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慈禧的定东陵,同治的惠陵、光绪的崇陵都被乱兵和盗墓贼光顾过。
尤其是1928年孙殿英的那次盗掘,对于清朝皇陵的损坏几乎是毁灭性的。
清朝皇陵中没有被盗的又关外三陵,也就是葬有清朝先祖的永陵和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以及葬有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除了关外三陵外,清西陵中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以及道光帝的慕陵至今没有被盗掘,而清东陵中仅有顺治皇帝的.孝陵没有被盗过。
为何顺治皇帝的孝陵能够在清东陵诸多被盗的皇陵中一枝独秀幸免于难呢?实际上这与传说中的顺治皇帝出嫁的传言有关,盗墓贼们认为顺治皇帝最终出家为僧,并没有被葬入孝陵之内,他们认为孝陵仅为一个顺治皇帝的衣冠冢,说白了就是个空坟,也没有什么随葬品,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使得顺治帝的孝陵失去了对盗墓贼们的吸引力。
3.明朝皇陵都没被盗,为何清朝皇陵接连有五座被盗
盗墓事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孙殿英盗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享国267年,清朝皇室大部分都被埋葬在清东陵,截止目前为止,清东陵是中国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
清东陵从顺治十八年就开始修建,一共用了247年,也就是到清末时期才刚刚修建完成。唯一遗憾的是孙殿英把清东陵大部分的财宝都给盗走。
话说这么多皇家陵寝被偷盗,明朝的皇陵但几乎没有出现被盗的经历,一直到现在明朝十三陵保存得非常完好。
明朝崇祯皇帝的陵墓没有时间建造,所以就把他埋葬在了贵妃墓,这也是明朝唯一被盗墓的皇帝,但是他的陵墓并没有存在北京十三陵中,也就是说明朝13陵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经历,明清两代的皇陵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
清朝的皇帝陵被偷盗的就有四个了,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再加上慈禧墓,就有五个被盗墓,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要知道在明陵开启之后发现有一道非常厚的金刚墙,可能用炸药都不能一次把它炸开,明朝从来没有被盗墓的经历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实清朝建立之后,对于明陵专门派人保护过,而且日常维护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好,这是其中之一。
第二个原因上面提到过明陵的构造非常坚固,最重要的是明陵的入口轻易找不到,地宫也比清陵深太多了。总之来说明陵的构造比清陵复杂得多,一般入口都找不到,这还怎么进行盗墓呢?话说当初孙殿英到清东陵如果不是有人指路,他也不可能成功盗墓,也就是说明陵比较幸运,而清陵比较倒霉,可能坏事做多了上天给予的报应吧。
明十三陵被盗了几个墓3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皇陵或多或少都被盗墓贼光顾过,就连秦始皇陵也不例外,雄才伟略的汉武帝的茂陵也被赤眉军盗挖过,至于后世,尤其战乱之时,盗墓贼十分猖獗,许多皇陵遭殃。
然而在历史上却有一个朝代例外,那就是明朝,明朝的13座皇陵从未被盗过,也就是通常说的明十三陵,在这些皇帝陵墓周边还有许多陪葬的陵墓,整个占地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的位置在北京昌平区燕山山麓,那里自从明成祖朱棣继位以来,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期间历时230多年,建造了13座皇帝陵,以及皇后、妃子和太子等陪葬陵墓,称得上是一个古墓群。
可是如此密集的古墓群,竟然没有被盗,实在令人称奇,据历时来看,在朝代更迭之际,天下战乱盗墓贼就猖獗,许多皇陵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以距今最近的清朝为例,清朝皇陵就多数被盗。
像大家熟知的东陵大盗孙殿英,他就盗挖了清东陵的慈禧陵墓和乾隆墓,其中慈禧墓中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大批国宝级的文物外流,实在是考古界和文物界的一大悲剧,孙殿英也因此落下骂名。
清东陵不仅是文物被盗,就连墓中的墓主人遗体也都遭到损毁,以清朝皇陵对比明朝皇陵,为何明朝皇陵没有被盗呢?难道是明朝皇陵之中没有陪葬品吗?当然不是,以考古专家开启的明定陵为例。
在明定陵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许多文物都是价值连城,其中一顶凤冠更是无价之宝,既然明朝皇陵之中同样有大量的奇珍异宝,为何无人盗挖呢?就连侵华时期的日军也没有盗挖,实在奇怪。
三个原因
其一就是明朝灭亡之后,占领北京的先后有李自成和清军,无论是谁去挖清东陵都会遭到天下人唾弃,为了名誉,他们不会去挖,尤其是清朝确立之后,更不会去挖。
第二点原因就是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和防盗措施都非常好,明朝皇陵在京城旁边,去盗挖很容易被人发现,此外明朝皇陵地宫入口深达27米,要想挖到入口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清朝地宫入口距地面仅10米左右。
第三个原因就是陵墓的知情者已经不再人世,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对明朝皇陵采取了保护措施,百余年后明朝皇陵的建造工匠都去世了,地宫入口一般几乎不可能找到。
而清朝则不一样,以慈禧墓来说,孙殿英在盗挖慈禧墓时就借助了当年的工匠的帮助,找到了所谓的“哑巴院”,然后直接挖到地宫入口,从而轻松**文物,由此可见明十三陵得以幸存实在是太难得了。
好了,今天关于明陵十三陵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明陵十三陵中墓主人身份)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gehaha.com/gonglue/65134.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