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沈园二首 陆游)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沈园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文章目录列表:
1.沈园是谁的故居
2.为什么陆游写了沈园这两首诗?
3.沈园二首赏析
4.陆游《沈园二首》的主旨是什么?
5.绍兴沈园(即沈氏园)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会与陆游联系在一起?
沈园是谁的故居
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沈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318号,鲁迅故里东侧,原为沈氏私家花园,为宋代江南园林,南宋时期,沈园始建,之初占地在70多亩。原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而得名,又称“沈氏园”。
沈园的布局基本上是江南园林传统的自然式布局。在园林空间内部,根据园林气氛和功能内容的要求,又将全园分为三个园中之园--南苑、东苑和北苑。
北苑为古迹区,保存了较多的古代遗迹,为主体苑区;南苑为纪念区,二者仅一墙之隔;东苑以陆、唐的爱情故事为主题,与南苑、和北苑之间为洋河弄,仅有一弄之隔。
沈园中建筑的配置很好地利用了大面积水体的特点,基本都处于一个比较好的观景位置,如冷翠亭、孤鹤轩以及琴台等;观景的同时,将自身作为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点缀的作用。
沈园之中地面起伏较小,为了塑造山林静幽的意境,园中多处用了石景。东苑和南苑堆置了假山,不同的是东苑采用的是玲珑多孔的太湖石,象征了陆游与唐琬之爱的细腻多情;而南苑则是厚重硬直的**斧劈石,隐喻了陆游性格的直傲与不拘小节。
为什么陆游写了沈园这两首诗?
沈园是国家5A级景区,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宋代著名园林,沈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沈园,又名“沈氏园”,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沈园为国家5A级景区,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
沈园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钗头凤碑、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沈园的主要景点:
1、沈园之夜
沈园之夜是一个夜游景点,有“码头恭迎、市井夜市、开园仪式、诗境游园、乡饮酒礼、礼饼献瑞、开戏鸣锣 ”等具体活动情景。提供家丁恭候、宋币换购、管家迎客、侍女讲解、品饼饮酒、民乐伴奏、堂会表演七项服务。
2、陆游纪念馆
陆游纪念馆位于沈园古迹区南侧。由陆游史迹陈列(安丰堂)、碑廊、务观堂和雕塑等组成。馆内展出大量手迹、照片、画幅、善本、托拓片、实物模型等,反映了陆游爱国忧民和作为一代文豪的辉煌成就。展览分三部分。
3、双桂堂
双桂堂是一处仿宋建筑庭院,庭院建筑,屋宇两楹,古雅幽静。天井内植有两棵桂树,一棵金桂,一棵银桂,故称“双桂堂”
4、葫芦池
葫芦池原名荷花池,但由于它的形状很像葫芦,所以民间就把它称为葫芦池。在1985年考古发掘时,在池的西侧发现了一条葫芦池的排洪沟。在排洪沟的同一地层发现了许多典型的宋代遗物。
百度百科-沈园
沈园二首赏析
陆游在沈园相遇旧爱唐婉写出《钗头凤》一词后沈园成了陆游心中特殊的地方。这里是陆唐二人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二人永诀之地。高寿的陆游,随后多次游园,并以沈园为背景写下多首怀念唐婉的诗。
这座位于浙江绍兴的沈园,随着陆游多首诗词的浸染,慢慢化成陆唐爱情悲剧的墓志铭。供后世人品读,感慨。
陆唐之间的爱情开始是那么美好,青梅竹马终成眷属,婚后又锦瑟和鸣、相敬如宾二人感情甚笃。然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公元1151年,礼部会试失利后的陆游,带着不甘忧郁的心情独游沈园偶遇携夫同游的唐婉,见到曾经深爱的妻子已属于他人,心中的滋味不必言说。
这首《钗头凤》描写词人和前妻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二人之间的深切眷恋,抒发了词人心头怨恨、愁苦。词的上下阕结尾一字三叠“错、错、错。”、“莫、莫、莫!”,反映出词人心头激荡的情绪,以及事已至此无可奈何的哀怨。只是陆游没有想到这一首《钗头凤》,竟然成了唐婉的致郁毒药。
公元1156年,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看到墙上这首词后和了一首《钗头凤》。此后愈发郁郁寡欢,常常“咽泪装欢”。诗仙说:”长相思,摧心肝。“然而,相思疾无药医,唐婉因此“病魂常似秋千索”。同年秋,香消玉殒,时年仅仅28岁。
当唐婉带来酒菜与陆游小聚片刻,二人却没有重逢的喜悦。一杯杯黄藤酒,喝下去的全是苦涩。小聚离散,情绪激荡的陆游忍不住提笔在沈园的粉墙上写下了这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婚姻却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了,双方家庭成员总会参与其中,生活中的矛盾也就多了。
陆游和唐婉终究在陆母的强压下,劳燕分飞。后来陆游依母命娶妻王氏,唐琬也迫父命嫁给赵士程。
写完《钗头凤》将近40年,67岁的陆游再次游历沈园。曾经题词的墙壁已经是断壁残垣,唐婉也已经病逝30多年了。时间流转,物是人非让陆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名很长的诗《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柱香!
即使陆唐二人沈园一别已过四十余年,陆游也已是古稀老人了,但陆游对唐婉的缱绻之情却没有减灭。
七十多岁的陆游,满头白发、拄着杖藜,再次重游沈园。几十年的时光”沈园非复旧池台“、那惊鸿身影也已经“香消四十年”。然而诗人依然在其中努力地寻觅旧时的模样,回忆她曾走过的地方。
对于陆游来说,沈园的回忆更是悲怆的,那次偶遇后竟然是永别。“泫然“的陆游:“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已经81岁高龄的陆游,在十二月二日夜,梦中要去沈园。诗人知道时间过去太久了“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她在地下长眠很久了,当年题词的墙壁也快被尘土掩埋了。
想到此处,诗人“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沈园是诗人心中伤心地,想去,又怕去。可是梦里还是进了沈园。当年的有些景色还在,可是诗人再也遇不到那个身影了。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其一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其二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距离梦游沈园又过了3年,陆游已经84岁了。离逝世仅有一年,也许自知大限将至。时年春天再次游沈园,写下《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沈园里繁花似锦,一如当年春天别后偶遇她时一样,这里很多花应该认识当年的陆放翁吧。陆游也知道人终究会逝去,只是没想到当年匆匆一别就是永远。当年能与你再次相遇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太匆匆了,仿佛是一场幽梦。
陆游从《钗头凤》一词开始,随后的几十年间以沈园为背景写下了多首悼念唐婉的诗。沈园因此变成陆游和唐婉爱情悲剧的墓志铭,流传千古,不停向着后世人讲述着陆游的诗词,讲述他们之间的爱情悲歌。
陆游《沈园二首》的主旨是什么?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_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第二首诗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这两首诗与陆游慷慨激昂的诗篇风格迥异:感情性质既别,艺术表现自然不同。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绍兴沈园(即沈氏园)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会与陆游联系在一起?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首句写斜阳黯淡,画角哀鸣,是通过写景渲染悲凉的气氛。后三句写物是人非之悲,用反衬手法。
第二首诗写诗人情感的专一,也用反衬手法:以草木无情反衬人物的深情。全诗体现了诗人忠实、笃厚、纯洁、坚贞的品格。这组诗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全文: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翻译:
其一: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其二: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扩展资料: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沈园的主人是沈园是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沈园与陆游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沈园见证了陆游与唐婉的凄凉爱情。
沈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宋代著名园林,沈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沈园,又名“沈氏园”,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
唐婉为陆游的前妻,后两人离婚。多年后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前往沈园,意外地遇见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
扩展资料
沈园见证了陆游与唐婉悲凉的爱情: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生波折重重,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也很不幸。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
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伉俪情深。但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她认为陆游沉溺于温柔乡中,不思进取,误了前程,而且两人婚后三年始终未能生养。于是陆母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逼迫孝顺的儿子休妻。
虽然两个感情很深,不忍分离,但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虽然万般无奈,最终陆游还是遂了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而唐婉也被迫嫁给越中名士赵士程,纵然百般恩爱,终落得劳燕分飞的地步。
转眼十年,公元1151年春日,沈园对外开放,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前往,意外遇见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两人中间隔着十年的光阴悠悠,但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他们情感世界的最深处,正当陆游打算黯然离去的时候,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差人给他送去了酒菜。
陆游触景伤情,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唐婉见之,感慨万千,一病不起,终因愁怨难解,郁郁而终!病中,唐婉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阕。
百度百科-沈园
好了,关于沈园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gehaha.com/gonglue/63234.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