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书屋(青藤书屋郑板桥)
欢迎大家加入这个青藤书屋问题集合的讨论。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
文章目录列表:
1.[原]绍兴名人故居游(二):青藤书屋
2.“虽由人作,宛若开天”|九成绍兴人不知道的小众园林
3.青藤书屋的历史沿革
4.古代的文人的书房的雅称
[原]绍兴名人故居游(二):青藤书屋
青藤书屋静悄悄地坐落在绍兴城区的大乘弄里,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就像弄名一样带有佛家出世的味道,大隐于世。青藤书屋的主人就是明代才子徐渭,字文长。其正门普通得甚至不如一般居民人家,一无像样的门楣,二无过得去的门景装饰,这好像是主人破败晚年的写照之一。整个书屋占地仅半亩多一点,比较拮据,比不得秋瑾故居,也比不得蔡元培故居。走进正门,是一个冷冷清清的院子,零星散种着桃梨、芭蕉、葡萄、棕榈等树,均是主人身前喜好的植物,让院子少了点寂寞和萧瑟,还有门口鸟笼里的两只漂亮鹦鹉,又添了几分生机。院子的西侧有一幢砖房,砖房是典型的明式建筑,坐北朝南,陈列了许多关于徐渭和书屋的事迹介绍、复制文物、临摹作品等等。砖房南侧有一个小池,靠近池边的西南墙角就是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算是整个院子的亮点。青藤正借着这春光,紫花一串串怒放,许多也散落在藤根上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紫藤开花总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记得宁大3号寝室楼的东侧就有一处挂满紫藤的长廊。每逢花期,总会引来许多师生驻足观赏。眼前的藤花没有那样的茂盛而形成气势,但因为主人的特殊愈加显得风姿灼灼。
这位旷世奇才的故事广泛流传浙北,特别是宁绍地区,儿时经常能听到关于他的故事,比如“徐文长”名字的来历、徐文长抗倭等故事。特别是讲“徐文长”名字的来历,文之长矣,所以那个时候是只晓得徐文长的,不知徐渭的。后来看书多了,才晓得徐渭、徐文长原来是同一个人,也晓得了故事“文长”不过是徐渭八次乡试中的某个片段而已。这里,似乎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传奇色彩的人物,荷兰画家凡·高。徐渭的遭遇与凡·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冥冥中就像上帝的平衡创造,给东西方各一个这样的天才,又让他们各自经历异于常人的人生。主人徐渭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晚年又是穷困潦倒、丧亲孤独的晚年。想起他的一身才气、一生成就,悲悯、痛惜之情油然而生。诗、文、书、画多绝集于一身者,前有东坡类者,后有弘一类者,但回顾历史,毕竟少数。世人占一绝足可名垂青史了,谁还敢企望兼及诸多呢。有时候真的很难设想,为什么堂堂一个大明朝就容不下这样一位难以企及的才子呢?这个是很难解释的,倘若有解释的话,可能是墙角那棵紫花正茂的青藤最具发言权了。一如徐渭的人生,虽满身虬曲悲凉,但依然盛开着娇人的话,叫人惊叹不已。
2008年4月9日
“虽由人作,宛若开天”|九成绍兴人不知道的小众园林
青藤书屋交通指南:火车站乘2、4路车或旅游观光巴士东线到鲁迅路口下车,步行200米。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绍兴市区前观巷大乘弄内,系明代大书画家徐渭的出生地和读书处。明末,名画家陈洪绶曾慕名来此居住有年。四百多年来,书屋虽几经易主,均能礼敬徐渭,因得保留至今。
书屋连同庭园在内,不足二轩,具有明代文人园林之特色。书屋三间,天池一方,以及漱藤阿、自在岩诸景均系明代所遗,青藤补植于原处。1956年与1980年两次重修。书屋坐北朝南,三开间,硬山顶。内有徐渭所书一尘不到及陈洪绶题书青藤书屋等匾额,东壁有《天池山人自题像赞》碑,西壁有阮元撰《陈氏重修青书屋记》碑,记述书屋沿革甚详。书怪后进辟为陈列室,展出《驴背吟诗图》、《白燕诗》等徐渭书画代表作。园内古树蔽日,修竹婆娑,小径相连,四周遍植兰花、葡萄、石榴、芭蕉等花木,清幽不俗。
青藤书屋的历史沿革
纵观古今城市发展,造城与造园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言及中国古典园林,南推苏州园林,北则皇家诸苑,描写绍兴园林的笔墨少之甚少。貌似在中国园林史上,绍兴并没有显著的地位。
其实不然,明祁彪佳《越中园亭记》中,记有绍兴历代园林280余处,其中,明代尚存的有170余处。从密度上,绍兴园林远远超过了苏州。
历史上,绍兴出现过很多享誉全国的名园。例如谢灵运的始宁墅(在今上虞上浦镇一带,具体已无从考证),祁彪佳的愚山园(今鉴湖大酒店),朱阆仙的磐庐(现为鲁迅笔下风情园)等。
绍兴园林始于春秋,兴于六朝,盛于明代,湮于清末,很多至今都保存完好。其中西园、沈园、青藤书屋和鹿湖园,堪称现存绍兴园林的四大名园。
西园
据《重修西园碑记》载:西园,在龙山西麓,故名。龙山即现在的府山。
西园,为五代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始建,是当时的皇家园林。
吴越建国,建都临安,设越州为东府。国君钱镠在越挖渠引水,营园建林,为后宫游乐。钱镠就是写出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吴越王,旖旎婉转的思念,一介武夫的柔情,千古流传。
历经几代君王居住治理,西园益加繁华辉煌,其之美名,驰名吴越。
陈桥兵变,宋朝建立。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北方。时吴越国君钱弘俶,遵循“善事中原,维护一统”的家训,纳土归宋,钱氏举族北徙,西园自此逐渐荒废。
后经过北宋几任郡守修整复原,广植花树,又复成越中名园,供郡人观玩。
《嘉泰会稽志》记载:邦人无小大得恣乐其中。二月二日始开西园,纵郡人游观,谓之“开龙口”,府帅领客观竞渡。
这可能是史载最早的公园之一。
从北宋至民国再到新世纪,西园几经修葺,如今已是绍兴环城河景观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重建后的西园以王公池为中心,四楼六亭对称而立。其中四亭依据观赏风景的不同而建,分别命名为春荣、夏荫、秋芳、冬瑞。
园里建有一横一竖两座拱桥,倒映水中,与王公池相得益彰。池水的柔美和石桥的刚劲,一派江南水墨画的景象。
西园植物多以松、竹、梅为主,又有假山点缀,人文气息尽显其中。
一处皇家园林,经历历史洗礼,至今仍得以流芳,可见人文因素是绍兴园林的传承和发展的灵魂。
沈园
南宋时,绍兴社会经济繁荣,加上朝廷“享乐江南半壁”的腐朽思想,使得当时江浙一带营建园林之风日盛。沈园,便建于该时期。
沈园又名沈氏园,其最初的主人姓沈,其他已无从考证。
对于沈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诗人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千古名篇《钗头凤》,倾倒过无数才子佳人,迁客骚人。
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唐婉成亲,婚后夫妻举案齐眉,伉俪相得。可是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几年,陆游父母怕因此影响其学业,迫使陆游休妻。(一说唐婉无法生育)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载:“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离后数年,陆游与同在沈园游憩的唐琬相遇。陆游感慨万端,写下《钗头凤》,吐露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唐氏亦用同调相和。在两人琴瑟和鸣后不久,唐婉在郁郁寡欢中去世。
沈园优美的景色,配上陆唐的爱情悲剧和诗词,引来无数后人蹴足叹息。几百年来,沈园数易其主,园留于世。
在造园风格和手法上,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沈园都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经绍兴政府的两次重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沈园占地57亩,分为北苑、东苑和南苑三部分。
北苑是全园的核心,保存了较多的遗迹。在复建过程中,基本还原了宋代古园的基本风貌和空间格局。东苑以陆唐爱情故事为主题布景。南苑是纪念区,设有陆游纪念馆和葫芦池。
三个区域水的面积占比都很高。为了尽可能利用院落面积,充分发挥水体景观优势,各苑的景物多数被布置在水面周围。各个院落不仅没有因此而显得局促,反而增加了水面实际控制范围,增加了游园情致和乐趣。
古代的园林布局与现代的建筑特色相结合,沈园重现了昔日越中名园的辉煌,已成为绍兴又一地标性的景观。
青藤书屋
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位于绍兴市区前观巷大乘弄内,是明代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徐渭的故居。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青藤居士,自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是中国绘画史上青藤画派始祖。郑板桥曾镌印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青藤书屋在旧府治东南一里许,前明徐渭故宅。”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曾慕名寓居于此,手书“青藤书屋”匾。
“室雅何须大,须知书户孕江山。”书屋虽小,而意俱在,借青藤之名,点缀山石,颇有淡泊远俗之意。
青藤书屋历经400年,几次变迁,一度荒废,幸而被后人改建修缮,恢复期原貌。其园林的布局可谓“法自然之方寸,缩天地于盈亩。”
书屋三面与民居比邻,有高墙围绕,闹中取静,自成体统。园内有三间平屋,青石作柱,粉墙黛瓦,古朴而雅致。以平屋为中心,东面是一小园,内有卵石小径,周身植以淡竹、石榴等。尽处有一月洞门,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门洞外是一方水池,号“天池”,方不盈丈。池西有一株青藤,为徐渭亲手植下,枝干蟠曲,大如虬松。
这一门、一树、一池、一藤,形简意赅,充分展现了绘画大师不同凡俗的艺术品位和造园技巧。
青藤书屋集居住,休闲,文学,艺术于一体,极具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意境,是书斋与园林相辅相成的代表,也是绍兴园林的典型之作。
鹿湖园
2004年8月,鹿湖园开工建设,历经1年零8个月,终于建成。
鹿湖园是绍兴园林的后来居上者,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2008年度“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园在龙横江南侧,西临马臻路,东南有厂,原为鹿湖庄一隅。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莅绍时,都在此停留小住。
嘉庆《山阴县志》载:麓湖庄,在常禧门外,乾隆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南巡,驻跸于此。
鹿湖庄在龙山山麓,原名麓湖庄,何以易名,塑其渊源,多难考证。陈桥驿《鹿湖园记》解释为:盖越民远古以狩猎禽鹿为生,句践畜犬猎鹿南山,以“鹿”易“麓”,实应古谊。鹿湖园内亦有《越人驯鹿》和《勾践围鹿》两处砖雕。
鹿湖园以形似奔鹿的鹿湖为中心设计布局,湖岸以鹅卵石砌成,湖中有一小岛设亭。
湖西为主入口,进门便有《康乾驻跸碑》当道,看似不合时宜,实则为建园人的用心良苦。绍兴园林景观,极少过早袒露主题。若无此碑,则满园景色尽泄。
湖东与环城河相连,由鹿鸣楼和文化景墙等组成。景墙上缠青藤,背靠修竹,与镌刻其上的名人书文交相辉映。
湖的南面是清宴楼,取“河清海晏之意”,登上二楼,便可将鹿湖的景色尽收眼底。
湖之北有御码头,按传统工艺用石板筑成,更显古朴与庄重。
鹿湖园虽建于当代,但是绍兴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其不仅在环城河景观上担起了重责,对园林建筑的传承也是可圈可点的。
寓山园
晚明绍兴士大夫造园再一次兴起,盛况如百尺竿头,在到达了绍兴园林史的巅峰。
崇祯八年,祁彪佳引疾南归,退隐故乡山阴。此后8年,他热衷游园、造园与园林书写。
祁彪佳的又一部园林著作《寓山注》中,详细记述了他营造寓山园的始末以及主要景观的布局。寓山园一直被学术界誉为越州园林的经典。
愚山园于祁彪佳致仕之后开始构建,到正式开园,前后共有四期工程,历时三年。
祁彪佳为了修建愚山园,“囊中如洗”,“病而愈,愈而复病”。尽管自嘲“此开园之癫癖也”,但这样高雅的“癖”还是让他沾沾自喜。
寓山园依让鸥池而筑,靠寓山而建,衔山吞水。其布局和景观名字,都经过穷思极虑,无一水不秀,无一石不奇。
根据《寓山注》载,寓山园共建成49景,各成景致,互相协调。散文大家张岱亦曾陶醉于此地,写有《蝶恋花》寓山十六景。
祁彪佳对园林的赤子之心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成就了愚山园的蓬荜生辉。使得当时越中文人都慕名前来瞻仰。
在祁彪佳不为清廷所动,以死明志后的几百年里,寓山园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后人已无能力将其复原重建,它的遗址变为了今鉴湖大酒店的一部分。
越中之水无非山,越中之山无非水,越中之山水无非园,越中之园无非佳山水。
区别于苏州园林的浓妆艳抹,绍兴园林多以淡竹、石桥,方池、大石布景,更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不同于北方园林的簪缨世胄,绍兴园林的主人以文人墨客为主,虽小,但能窥探天地。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这是绍兴人的造园精神,也是绍兴众多园林能在历史长河中死而复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地域、文化、经济的不同决定了造园的差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与园林规划同步,特别是要传承好优秀古典园林的精华,使之与城市建设相融发展。
绍兴是一块经过25个世纪积淀的文化圣域,园林的营建更需要因地制宜,以使越中文化薪火相传。
古代的文人的书房的雅称
青藤书屋,原先称“榴花书屋”。嘉庆重修《山阴县志》卷二十八载: “榴花书尾,在大云坊大乘庵之东,徐渭降生处。”榴花书屋的主人,就是徐渭的父亲徐键。屋前有池,方不盈丈,不涸不溢,号称“天池’,旁有大安石榴树,书屋因此得名。池边青藤一株,为徐渭手檀,枝干蟠曲,不如虬松,覆盖方池。池的周围有石栏,造作古朴。近北横卧平桥,下以方柱承托,柱上刻“砥柱中流”,桥上建书屋,构柱上刻楹联: “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色真”,背刻“自在岩”。这些都是徐谓的手书。 徐谓二十岁考中秀才,入赘潘克敬家,从此离开了榴花书屋。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徐渭的长兄徐淮故世,榴花书屋也出卖了。幸亏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山阴进士金兰发起保护,在大云坊建碑,上刻“徐文长先生故里”,并以书屋为学舍,授徒讲学。崇祯末年,陈洪绶从诸暨迁居徐洞故宅,手书“青藤书屋”匾,从此,“榴花书屋’易名为“青藤书屋”。明朝灭亡,在绍兴的鲁王政权失败,陈洪绶移居城南薄坞,削发为僧。青藤书屋荡为荒烟蔓草。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胜吉从潘姓那里购得青藤书屋,重新修葺,妥加保护。黄宗羲为此写过《青藤行》,诗由云:“斯世乃忍弃文长,文长不忍一藤弃。吾友胜吉加护持,还见文长如昔比I”乾隆,嘉庆年间,陈无波从施氏处购买青藤书屋,进行扩建和重修,把青藤书屋分为八景:天池,漱藤阿,自在岩,孕山楼、浑如舟、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还请钱大听和郑板桥题匾,阮元撰写《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刻于石上,嵌于壁间。陈氏一片热心,只可惜把原貌改变了,也不符文长当年身世。
一九六七年,青藤书屋被毁,只留卞破屋残壁,凋零古树。一九八O年,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青藤书屋,清理天池,复原石栏,补植青藤,挖出水并,重修楹联,修建书屋,整治小园,完全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的原则,恢复了青藤书屋本来的面貌。
青藤书屋历经四百多年历史,几经变迁,虽一度荒芜,但方池,石栏,题刻,青藤,楹联,徐渭亲笔所题“一尘不到”匾,陈洪绶书写的“青藤书屋”匾,都保存了下来。书屋三间,单披平房,阴阳台瓦,青砖铺地,虽经后人改建,部分构件还是原物,后面是内室,与书屋仅一墙之隔,实际上同——梁架。屋时为小园,古树蔽日,修竹婆娑,假山数块,卵石小径,还有桂、梅、石榴、芭蕉,虽非奇花异石,倒也清幽不俗,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有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著名的书房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 黄宗羲的惜字庵、闻一多的二月庐、丰子恺的缘缘堂等等。
这些称呼中,斋又是最常见的一种,斋的本义是斋戒,古代礼制中的祭祀和佛教都有斋戒仪式,而从事文化活动,其本质与“斋”所蕴含的宁心静神、修身养性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将书房冠名为“斋”,寄托的正是一种超凡脱世、物我两忘般的境界理想。
书斋之名从发端到流行,有一个发展过程。正式命名书斋,似起源于北宋。史传司马光有斋名“读书堂”,虽质朴但过于平白。以后有洪迈的“容斋”、陆游的“老学庵”问世。在元代,为书斋命名的做法已经影响到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人士。
这在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有大量记载。至明朝,斋名盛行,文人学士差不多都有自己的雅名书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袁宗道的“白苏斋”,唐伯虎的“梦墨堂”,张溥的“七录斋”。
扩展资料
自古至今,我国好多名人往往别出心裁地给自己的书斋或居室题写雅致的名称,或示志向,或示节操,或示情趣,或示爱好,以自策自励。现汇集一些斋名如下:
1、竹里馆 —— 唐代诗人王维的居室名。
2、梦溪园 ——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
3、书巢 ——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名。
4、本穴世界 —— 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书斋名。
5、梅花屋 —— 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
6、项脊轩 ——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
7、七录斋?—— 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
8、青藤书屋 —— 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书斋名。
9、惜字庵 ——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斋名。
10、惜抱轩 —— 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的书斋名。
百度百科-斋名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链接:https://www.gehaha.com/gonglue/61659.html
共有 0 条评论